10月15日,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併發表講話。一石激起千層浪,總書記對當前文化藝術工作的高度重視,振奮人心,又引人思索。
  1、 為什麼要重視文化藝術工作?
  在唐代文壇,面對文表華艷、文學浮誇的普遍現象,韓愈提出“文以明道”,到宋代周敦頤又強調“文以載道”,他們都呼籲文學創作應當尊崇中國古老的文化精神,能承載起社會的教化功能、勸善作用,而不止於形式大於內容的空洞浮華。如果文學是一駕車,思想道理就是車上裝載的貨物,讀者能夠通過文學駕臨心靈,滿載而歸。這就是文學除了錦上添花而鄭重存在的文化意義——“以文化人”。
  “文化”這個詞在這裡應當做動詞來看待,是通過文學藝術的傳播形式來化育人心、化成天下,使人由蒙昧走向開化、由野蠻走向文明、由獸性走向人性、由自然性走向理性,“觀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是也。
 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,“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。”由此看,文化藝術的創作不是為了賣弄才華,文化藝術的學習不是為了附庸風雅,文化藝術的工作不是為了追名逐利,文化藝術的存在不是為了華而不實,而是:文以載道,以形傳神,用形象化的有形表達,來傳遞形而上的無形思想;文以明道,以文化人,用春風化雨的潤物無聲,來滋養內部的精神世界;是為了,通過文化藝術的引導、帶動、升華,而使人成為一個不斷向新的自我,擁有更美善的心靈、更充實的頭腦、更高質量的人生。
  所以,我們在重視身體健康、心理健康的同時,更要強調文化健康。文化健康與否,影響的是價值取向、是發展方向、是整個人生的能量場。
  2、 為什麼在當今要強調重視文化藝術工作?
  社會的發展,在每一個階段自有其時代任務,這在歷史上經過了長久的反覆驗證、已經固化為一種客觀規律:每一個朝代發展、每一個政權存在,都要經歷先穩定政治、再繁榮經濟、後復興文化這樣一個國強、民富、文昌的發展順序,歷朝歷代莫不如此。
  《論語》里就記載說:
  “子適衛,冉有僕。子曰:‘庶矣哉。’冉有曰:‘既庶矣,又何加焉?’曰:‘富之。’曰:‘既富矣,又何加焉?’曰:‘教之。’”
  周游列國的孔子,有一次到衛國去,他看到熙熙攘攘人口眾多的衛國,就感嘆說:人真多啊!為他駕車的學生冉有,聽後便問老師:國家人多之後,應該做什麼呢?孔子答:要使人民富裕。冉有繼續問:富裕之後又該做什麼呢?孔子說:要進行文化教育!
  孔子對社會進程的總結,從兩千多年前的衛國一直涵蓋了後面歷代的盛世發展規律。而我們今天的社會也是如此,自新中國建國後,經過了政治穩定人口增長的階段、改革開放經濟繁榮的階段,到瞭如今,理應開始對文化的重視、開始未來這一段以文化昌盛為主題的歷史階段,這是我們不可迴避的時代任務。
  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進程中,雖說百花齊放,但應牢記花開的目的是餘香他人,因此,創作什麼樣的文化、給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,這就是時代對文藝工作者水準的拷問,也是歷史對當今創作者良心的審視。因為中國傳統文化里早已經提出了千古準則、文藝綱領,就是要“文以載道”、要“以文化人”,倘若我們背離了文化藝術要使人向善向美的初衷和目的,就是對“文藝工作者是靈魂工程師”這一社會期待的辜負褻瀆,又是對“亂花漸欲迷人眼”的文藝亂象的助紂為虐。
  當文化藝術工作者占據著傳播渠道、掌握著社會話語權的時候,就理應意識到自己同時肩負著的責任和擔當。公眾文化領域,不能混同為自由傾瀉個人情緒的私域;社會文化平臺,不能放縱成肆意製造文化垃圾的站台。
  時勢造英雄,基本滿足了物質食糧的中國,正在迫切渴求著精神食糧,因此,當今的社會形式讓文藝工作者的事業水漲船高、恰逢其時。文化藝術產品的創作,在完成數量的同時,更要強調質量;我們用文藝填充心靈的時候,更要註重是優秀文化在充實、還是垃圾文化在充斥,是在用正能量提升人生、還是在用負能量消解人生。這是在今天,我們以國家高度來重視文化藝術工作的原因。
  3、 文化藝術工作的對象是誰?
  在座談會上,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“社會主義文藝,從本質上講,就是人民的文藝。”“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,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,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,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。”這就提出了文化藝術工作對象的問題。
  正如前文所說,“文以載道”的目的是“以文化人”,文化藝術產品如果不能被廣大人民所接受、所認同、所敬愛、所使用,無異於在自絕於人民的歧途上越走越窄,最終將失去自以為高貴純粹的文化生命力。當然,每一個文藝作品、每一個文藝領域根據專業不同、根據深度不用,都是分化了受眾人群的,不可能適用於所有大眾。但文藝工作者之所以能用文藝立身,就是因為他能把自己所首先受益了的文藝教化功用,再通過作品傳遞給他人、讓更多人都能由此受益,而不是主動地先隔絕人群、壟斷文化。
 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,面對匆匆而過的一生,中國文化提出人生有“三不朽”,《左傳》載:“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,雖久不廢,此之謂不朽。”我們的文化藝術工作者,如果能因自己的工作而有優秀作品傳世,為時代向前而留下聲音、為社會向好而做出貢獻,這就是用文藝作品“立言”的一份不朽之功。
  北宋張載還提出過大丈夫頂天立地的人生追求:“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。”在和平盛世,正是文化藝術的工作,最容易完成這份永垂不朽的人生理想——樹立正確價值觀、留存浩然正氣、引發向上向善正能量的文化藝術作品,就是文藝工作者在當今的一份“為天地立心”。
  所以,文化藝術的服務對象是整個社會、是全體人民,懷傲慢之心進行人為設限的文化壟斷,只能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逆水行舟。我們今天的理念應是:把精英層面所獨享的思想智慧,轉化為民族共享的文化力量。
  4、 文化藝術與商業該是怎樣的關係?
  文化產業在當今處境尷尬,要麼難以將文化理念轉化為經濟效益,要麼商業氣息太過而喪失自身文化追求。對此,習近平總書記說,“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,不要沾滿了銅臭氣。優秀的文藝作品,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、藝術上取得成功,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。”
  文化藝術與市場經濟的關係,是文化產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。高明的文化產業,該如一場高貴的戀愛。人們在戀愛過程中,如果對心儀對象總是巴結討好、低聲下氣、委曲求全、亦步亦趨,這是下下之策。真正上策是首先成為一個最好的自己,通過自己的優秀來吸引對方的欣賞、瞭解、認可、接納。文化產業也是如此,在做出對市場分析判斷之後,還是要專註於自身的完善,尤其是文藝作品生產者,內容質量為王、自我特色為勝。如果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想方設法諂媚逢迎受眾、失去自我一味迎合市場,那是文藝的悲哀,其實更是受眾的悲哀。當受眾屢屢被信息垃圾占據時間成本、拉低審美層次的時候,不會感激創作者對自己的曲意逢迎,只會失望於文藝市場的甚囂塵上卻滿目荒涼。
 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,“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,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,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、生活的美、心靈的美。”好的文藝作品,該是對本民族文化的提升、是對本作品受眾的提升,通過作品的引導力量,更激發了人們對作品背後那民族文化的熱愛和肯定,更喚醒了人們對自己生活的熱愛和珍惜。
  對於戀愛中的人們來講,一味取悅不是真愛,正面引導才是真情。對於成熟的文化產業來講,不該是如同娛樂產業引逗追星族大起大落的狂熱激情,也不該是如同快餐文化吸引消費者的一時駐足,而是該培養文化受眾長久的關註、理性的認同、穩固的信任。如同一份溫情脈脈的恆定感情,是以對價值觀念的認同、對良性受益的欣賞為基礎的。一個具有文化理想和道義情懷、一個懂得“君子謀道不謀食”的文化產業,是在與受眾群體談一場曠日持久的戀愛。(子曰師說 曹雅欣)
  (原標題:【國學與時政】文以載道 文化健康 ——論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w08awhot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